2008年11月29日

人,有没有来生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那有来生?这是迷的断灭见。

也有人说,人有来生,一颗颗种子,种到泥土里,都会再开花结果,会有来生;人死以后,当然还会再来做人,不会改变──这也是迷的常见。


说人死了以后没有来生的断见,和说人死了以后一定会做人的常见,都不是人生的真理;人死不是如灯灭,人死也不一定是做人,随著业报因缘,五趣流转,六道轮回,行善的人间、天上,行恶的地狱、恶鬼、畜生,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一粒种子,播到土里,在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缘具足下,就会生长、开花、结果,当然,怎可说人死就没有了?但是,从因到果,其中的缘分也是很重要;如果只讲因,抹去了最重要的缘,这是最大的迷惑愚痴。


本来是高官厚爵,只因作奸犯科,锒铛入狱为因,牢狱的生活待遇,连猪狗都不如,从现世报看来,人的一生穷通寿夭,即使人生,也有天堂地狱,所行所为,都能影响祸福和幸与不幸,一切都能改变,何况来世时间有春、夏、秋、冬,世界有成、住、坏、空,心念有生、住、异、灭,人生有生、老、病、。宇宙和人生,甚至一切万物都是环状的,好像时辰一再向前走,但是在十二小时中,它是走不完的。等于人生,生也不是开始,死也不是结束,向前走,也会回头,不直线的。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日出日落,去了会再来,都是在说明人有来生。人有来生才有希望,但是也要有善缘,善缘善报,这就是悟者的世界。


人都想知道未来,其实「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欲知人有没有来生?因果循环,你可监古知今,你也可以现在推想未来,当下悟道,就可以知道三世一体、三千一念!


人有没有来生?业,维系了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莫以为作恶,来生不报;莫以为行善,来生不偿。」其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人类最大的愚痴,就是以为没有来生,因为人有隔阴之迷的关系,对未来没有亲眼看到,所以不相信有来世。其实,空气你也没有看到,电波你也没有看到,甚至爱心也没有看到,但是,你能说没有吗?


基因可以改变人种质量,善恶因缘可以改变人生未来,人世间的迷悟,不可不慎!


2008年11月4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2008年10月3日

认识佛教心理治疗


近年来,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研究和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疗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佛教心理治疗就是笔者运用佛教原理而设计的一种心理疗法,实践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
  佛教把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苦就是不安,集是引起痛苦和不安的原因,灭是最后的解脱,道是解脱的方法。道有八种,称为“八正道”,归为三学,即戒、定、慧。戒是纯洁行为,庄严操守,为定慧打下基础,再通过定即调练心意的工夫,而生起智慧。三学之中,慧是根本,戒定为方便。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可以把苦理解为心理障碍,戒定慧便是一种三合一的心理疗法。
  一、戒与作业疗法
  戒又称戒律,是佛教为信徒制定的行为规范。严格地讲,戒和律是有区别的。戒是止持,从反面限制人们做某些事;律是作持,从正面规定应该做什么事。佛教心理治疗把戒作为一种作业疗法保留下来,通过家庭作业,使病人把注意力从症状上移开,以降低对身心不适的敏感性。佛教比较重视止持,而佛教作业疗法把重点放在作持上,设计了一整套涉及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使病人在治疗期间不脱离现实,同时也使病人不过分关注自己的病症,适用于抑郁症、强迫症和疑病症。
  二、定与放松疗法
  定即禅定。其实,禅和定也有区别。禅是专心地想一件事,定是什么都不想。小乘佛教有四禅四定,通过修练四禅可以使人进入色界四禅天,通过修练四定可以使人进入无色界。
  根据佛教理论,世界分为三部分,现实世界称为欲界,众生有食欲和淫欲;欲界之上是色界,虽然也是物质世界,但是那里的生物没有欲望;色界之上是无色界,这是一个没有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存在的世界。色界和无色界是想象的产物,所谓进入色界和无色界只不过是古代印度人练瑜伽时意识改变而产生的一种幻觉,与催眠状态相似。这种人为的意识改变对调整身心、促进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佛教心理疗法把它作为一种放松疗法保留下来,通过打坐、冥想、意守和放松训练消除心理障碍,适用于焦虑症、疑病症、癔症和心身疾病。
  大乘佛教认为禅定不应拘于形式,而把定与慧结合起来,倡导定慧双修,发明了念佛禅、实相禅、五门禅观等大乘禅法。禅宗更是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认为“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通过参禅便能见性成佛。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在港台,习禅是人们修心养性的一种方法。在日本,禅宗已经演绎成心理治疗。所以说,禅是佛教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禅定与瑜伽有传承关系,与气功有相通之处,佛教放松疗法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进瑜伽和气功。
  三、慧与领悟疗法
  慧即智慧,又称般若,内容极其庞杂丰富,其核心是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本质的论述。
  早期佛教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称为“三法印”。诸行无常是指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时时在变,永远在变。人们希望美好生活能够保持恒常不变,这种愿望与变化不居的现实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矛盾,矛盾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痛苦。诸法无我是说不存在独立不变的主体,不存在起着主宰作用的“我”;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合成的、相对的、暂时的。无我分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的意思是,人不是自己的主宰者,人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不可能的;法无我的意思是,世上不存在能够主宰一切的超自然力量,祈求神灵是没有用。据考证,原始佛教是一种生命哲学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它持无神论的观点,反对偶像崇拜。禅宗继承了这一传统。
  从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可以推论出一切皆苦,只能通过涅盘来解脱。涅盘就是成佛。对于涅盘,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理解。有些教派认为涅盘实有,可以通过若干世的修练而达到。大乘佛教中观派则认为,涅盘和世间无别,它们的本质都是“空”。根据中观派的理论,人生本是一场空,人们由于无知而把幻相当作真实,以致招来种种烦恼和痛苦。一旦彻底领悟一切皆空,也就达到了涅盘境界。这意味着,涅盘和世间不是两个世界,而是两种不同的心态。禅宗六祖慧能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佛不是神灵,而是觉者。

般苦学比较晦涩难懂,故用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来诠释。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着一个前逻辑的无意识领域,它是一切心理障碍的根源,人们必须通过心理防御来保护自己不受其侵害;心理防御机制如果使用得当就是心理健康,如果使用不当就是心理障碍。人本主义则认为,心理障碍的根源不是无意识本身,而是心理防御,它歪曲了事实,扭曲了心灵,使人脱离现实,远离自己的本性,从而导致心理障碍和人际冲突,必须彻底放弃心理防御,才能达到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即超心理健康。在人本主义看来,超心理健康的特点是心灵不设防。
  心灵不设防,就是以开放的意识对待一切矛盾冲突。
  在意识的水平上处理矛盾主要有三种方法,儒家主张在矛盾双方之间走中间道路,实际上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作数字化处理并取其平均值;道家认为走中间道路和走极端都不能消除矛盾,因为矛盾无处不在,而且矛盾本身就是一个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别,最坦然的做法应该是顺其自然,无为而为;佛教则认为世上本来是没有矛盾的,由于发明了逻辑,人们便把不符合逻辑的东西叫做矛盾,只要破除思想上的条条框框,矛盾就不复存在了。没有矛盾就不会有痛苦和不安,这就是涅盘寂静,这就是超心理健康。
  佛教领悟疗法是把般若学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结合起来,通过讲解佛教、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理论,使病人认识到:“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有打破思想上的条条框框,放弃无谓的努力,才能彻底消除心理障碍。佛教领悟疗法适用于强迫症、恐怖症和适应障碍。


2008年8月25日

佛门禅语




满口的好话,满手的好事;
满面的微笑,满心的欢喜。
慧心巧手,能化腐朽为神奇;
慈心悲愿,能化苦难为安乐。
日日是好日,
处处是好地,
人人是好缘,
家家是好亲。


2008年8月22日

星云禅语











世间最大的财富不是黄金、钻石,应是信仰、道德;
世间最大的财富不是房屋、土地,应是真心、佛性。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谈始长。
佛在心中,道在当下;禅在定中,慈在智内。
求健康长寿,要慈悲护生;
求财富利益,要布施结缘;
求眷属和乐,要忍耐谦让;
求聪明智慧,要知解通达。


2008年8月20日

小故事

白纸如是说 
一张雪一样洁白的纸片如是说:“我生来纯洁无瑕,愿今后永葆这份纯洁。我宁可被焚,化为白烬,也不愿黑色玷污我,不愿脏物靠近我。” 
墨水瓶听了白纸的话,在自己黑色的心中暗笑,后来便再不敢接近白纸。彩笔听了白纸的话,也再不去碰它了。  
果然,这张白纸得以永葆自己的洁白和纯净了:洁白,纯净,又空空如也。

橡树与楔子  
橡树被伐木人砍倒在地,它叹息一声告诉绿色森林:“朋友们,不管这伐木人和他的斧子让我多么伤心,但让我百倍痛苦的是楔子,它们帮助伐木者斩断树根,树枝做成的楔子本是我的孩子,却靠尖牙利齿来伤害母亲。”

车轮子和马  
在行进的路上,车轮子吱吱地叫苦不迭。  筋疲力尽的马惊奇地说:“朋友,这是怎么回事?拉着满车重载的是我,而不是你!你为何连声抱怨?”  有些人满腹牢骚,到处吹嘘自己的功绩。其实,功劳并不属于他,而属于别人。

品酒大师  
我听说有一个了不起的鉴赏家,他是一名品酒师。一个朋友邀请他去他家,因为他有一些非常古老的有价值的酒,想给这个人看看他的收藏。他想得到这个人的赞赏,就拿出一种最名贵的酒。那人品尝了一下,却保持沉默。他没有说任何话,甚至不说它是好的。那个朋友觉得受了伤害,然后他又拿出一种非常粗糙的普通的酒。  那位朋友品尝了一下说:“非常、非常好,很好!”  
收藏家糊涂了,他说:“我被搞糊涂了,我给你最稀有、最名贵的酒,你保持沉默;但对这种普通的酒,一点都不名贵、粗糙的酒你却说:“非常、非常好!”  鉴赏家说:“对第一种酒,没有人需要说什么,它本身已经说明;但对第二种,必须有人赞扬它,不然它会受挫!

2008年7月23日

盂蘭節的起源


在佛教方面,“盂蘭節”出自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的母親生平做了很多壞事,罪孽深重。目連來到地獄,見母親化為餓鬼,便以盛販餵食其母,但食未入口已化為炭火﹔佛祖告訴目連,必須在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鬼靈,超度東餓鬼,其母才能得到濟度。於是目連依佛祖之意行事,最後與其母同成正果,成為地藏王之護法。因此,七月十五便成了施食濟助十方餓鬼的日子了。
佛家在七月半舉行“盂蘭盆會”。七月十五日是僧眾功德圓滿之期,相傳在這天修供,其褔報可百倍。因此佛陀教民眾在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以所得福報來解亡世父母在陰間倒懸之苦,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2008年7月20日

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者,如得灵丹妙药,能够医治贪瞋痴的心病;如灯烛星月,能够指引我们的迷途;如苦海舟航,能够脱离生死的苦海;如贫人得宝,能够庄严我们的身心。

《俱舍论》卷十四说:「皈依三宝能究竟解脱众苦。」  《大乘义章》卷十也举出三点皈依三宝的旨趣:  
1、为远离生死之恶、不善。  
2、为求出世涅槃。  
3、为利益众生。  

《优婆塞戒经》说:「为破诸苦,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皈依三宝。」  
《般若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无为即无漏之别因也。由此三宝常住在世,不为世法之所欺慢,因此称为宝,如世间的珍宝为众生所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所归仰。」  
《善生经》说:「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全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皈依三宝者,其福过彼,不可胜计。」  
《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说:「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香华伎乐缯盖幢幡香烛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佛言:阿难!犹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譬喻言辞所不能知及。」  
《杂阿含经》云:「与须达令受三皈,终生天上。有怀妊者为其胎子,受三自归;生已后有知见,复教三皈。设有奴婢客人怀妊生子,亦如是教。若买奴婢,能受三皈、五戒者,然后买之,不能者不买。乃至乞贷举息,要受三皈,然后与之。若有施三宝物者,从世尊闻,称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来有无上知见,审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皈依三宝,功德最大,不得不受。」  
《法句譬喻经》中有一段记载:「从前帝释天五德离身,五衰相现,自知命尽,当下要堕入畜生,在一个以冶陶为业的人家受驴胎。帝释天立刻驰往佛所,稽首作礼,伏地三自皈命佛法僧众。未起之间,其神识已至陶家驴腹之中。当时,驴因没有绳索系缚,行动之间,破坏坯器,主人用鞭责打,驴腹痛,即时伤胎,其神识即刻又还入原来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当时,佛陀为其说法,帝释天即知无常之要,明白罪福的变化,了解兴衰的根本,从此欢喜信受三宝,故再进而得须陀洹道。  
又,《旧杂譬喻》卷上记载:「从前佛陀至忉利天为母说法的时候,有一天人,寿命垂尽,他寿终之后,当下生拘夷那竭国,受疥癞母猪腹中作子。当时忉利天人愁忧无计可施,有另一天人告诉他,当往求救于佛陀,天人听后,即刻往佛所稽礼。佛告天人:『欲脱猪身,应当皈依三宝。』如是三日,天人依从佛陀的指教,朝暮归依。七日之后,天人寿命已尽,因为已自皈的缘,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  

从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皈依的功德其大无比,所以众生皆当皈依三宝。藉由三宝的威德加持,净化身心,感召善因好缘,成办诸事,并且找回生命的价值,重新认识自我宝贵的清净本性,开发每个众生本具的如来佛性、平等的法性以及清净的真心。
 
 


皈依者应注意的事项

一般人求师证明受皈依后,则称皈依某法师,其实所皈依者为僧伽,非为某法师。故皈依僧者,一切僧皆为我师也,不管贤愚,皆当尊礼为师,自称弟子,不可贡高我慢,更不可妄自分别谁贤谁愚,这是皈依者首先应注意的。  

其次,一般信佛学佛的人,经常只有一皈,而没有三皈,如信佛而不闻法敬僧,或闻法而不礼佛敬僧,或敬僧而不礼佛闻法,甚或把佛当神明看待,只是一味求升官发财,求福求寿,这些都算不得是正信的佛教徒,真正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应当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以增长智能;礼佛敬僧,以培植福慧功德。  

皈依三宝的人有下列问题不能不知:  
第一、皈依不是素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皈依三宝只是宣誓终身信奉三宝,誓愿不再改变信仰。  
第二、皈依三宝可以敬神,敬祖先,敬异教徒,但应知道尊敬不同于皈依,尊敬是礼貌,皈依则是将身心思想信仰完全投入三宝。  
第三、皈依三宝不是一时、一次、一皈,皈依是尽形寿的。

瑜伽戒本云: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皈依是皈依佛法以外,更皈依僧伽大众,不是皈依个人。  
故知皈依后,要以佛法来规范身心,坚固信仰,变化气质,把过去的贪心化为喜舍,把瞋恨化为慈悲、把懒惰懈怠化为勇猛精进,把消极悲观化为积极乐观,并进而求受在家五戒、八关斋戒等,来提升自己的信仰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济、救护之义。三皈依是指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藉著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止息无边的生死苦轮,以及能远离一切怖畏,而得呵护、解脱一切忧悲苦恼。
世间的人,依靠金银财「宝」,就能获得物质生活;若能依靠佛法僧「宝」,就能得到精神升华的安稳。

《成佛之道》一书说:「众生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在一生又一世的时间推移过程中,流转升沉于苦海中,亟需依靠三宝的舟航,才能到达彼岸。但众生愚痴,不知皈依,有的知道求皈依,却误信邪师外道,甚或迷恋世间的财宝、权位、眷属、生命……等,殊不知财产为五家所共有,逢到大水、大火,遇到盗贼、恶王,或生了不肖儿女,财富随即就转眼成空,而崇高的权位也将落空。如《顶生王经》记载:顶生转轮王统一四大洲,上升忉利天,与帝释共同治理天宫,终不免坠落人间,忧愁而死。亲爱的眷属,一旦无常来时,也要分离;再者,有生必有死,故生命不足恃,而国家、社会,也总在治乱之中,流转不已。因此,这一切均不是究竟的皈依处,故有『皈依处处求,三宝最吉祥』之谓。」

《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载道:「众人怖所逼,多皈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皈依非胜,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槃。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
此之皈依,即由深切之信心,深信佛、法、僧三宝确为真正的皈依处,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既知三宝有此等功德,乃立愿做一名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的威德加持摄受,将一己的身心归属于三宝,从此不再信奉天魔外道。
《大乘义章》卷十说:「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一般而言,皈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在的助力,从他力而得到救助,这是他力的宗教,佛教皈依固然有此意义,而除此之外,更有不共外教的地方,因为皈依的最深意义、最终目的,乃是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即如佛陀在涅槃会上教诫弟子的「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皈依真义。这明示了弟子应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学,依自己的佛性,自己能成佛故。因此自己身心之当体,即为正法涅槃。能够有这样的认识,这才是皈依的真正意义。


2008年6月27日

蒲种菩提中心之缘起

2006 年初,我们一班佛友,发觉到蒲种这一区,确实缺乏供人修学佛法的场所,因而起了想成立一个佛教中心的念头。但基于资金以及要维持一间道场是件不简单的事,所以也没有进一步的行动。

2007 年一月的某一天,涂国泰师兄也是发起人之一,献仪把他位于蒲种十四英里的办公楼让出做为佛堂之用。装修费、租金和水电费(六个月)一律由六和基金会承担。筹委会也在当天成立,命名为蒲种菩提中心。筹委会名单如下:-

主席 :翁书锦
副主席 :曾和顺
秘书 :邬一贤
财政 :方荣坤
理事 :谢志华
莫国伟
涂国泰

我们的这个意愿也得到释慧信法师的恩准,愿担任蒲种菩提中心的宗教导师。

由众理事及一佛友捐献请佛像,法器和购买厨房用具及一些基本配备。于2007年2月24日(正月初七)举行简单的洒净仪式,中心就开始启用了。
同年3月2日(正月十三)。蒲种菩提中心举办丁亥年新春团拜以及佛像安座典礼由导师释慧信法师主持,蒲种菩提中心也就正式的成立了。

除了成年人修学佛法之外,我们也供小菩萨们有学习的机会,故蒲种菩提中心成立了儿童佛学班,也于2007年4月8日正式开课。

由于这间会所的业主出现了状况,我们被迫搬迁。于同年7月25日,在新的会所,以简单的洒净仪式开始启用至今。

2008年5月21日,本中心正式的向雪州社团注册局注册为合法的宗教团体。目前还在等待社团注册局的批准。

蒲种菩提中心的活动包括有:
每个星期五、初一和十五的共修会儿童佛学班(每个月的第一和第三个星期)、禅修班、庆祝观音圣诞、供斋结缘以及卫塞节庆典。

除了修学佛法之外,蒲种菩提中心也举办一些户外的活动,例如:儿童迷你运动会野餐、旅行及办生活营之类的。蒲种菩提中心是以善巧方便,轻松活泼的方式为出发点来接引众生学习佛法。

2008年6月24日

2008年6月2日

三個真心的笑容

有一個家財萬貫的富翁快死了,死神來接他走,
他問死神:「我死後會上天堂還是地獄?」
死神跟他說:「地獄。」
富翁很不服氣,他說:「怎麼會是地獄呢?我捐錢蓋了好幾座教堂,還捐很多錢給教會,
怎麼會是下地獄,我不服氣!」
「你不服氣嗎?那好,我給你一週的時間,如果你可以收集到三個真心笑容,
我就讓你上天堂。」
富翁很得意,他心想,要三個真心笑容還不簡單?
死神走後,富翁想了一下,要得到真心笑容,就從自己結髮四十年的老婆開始,
會比較容易一點。於是富翁就花了很多錢買了一條鑽石項鍊,這是他老婆以前就很想要的,
然後送給老婆。老婆見到鑽石項鍊很驚喜,也笑的很開心,但是死神卻告訴富翁,
這根本就不是真心笑容!富翁感到很奇怪,於是他又加把勁,
送了老婆房子,車子,鑽戒,所有女人想要的東西他都買了,
奇怪的是,老婆雖然高興,卻都不符合真心笑容的條件。
就這樣過了三天,富翁越來越慌張,因為時間只有七天,
他卻連一個老婆真心笑容都得不到,直到第四天早上,富翁起的很早,
他想到自己快要死了,也沒什麼東西給老婆,煩惱中他不自覺的走到廚房,
拿起平底鍋,打了兩個蛋,烤了土司,開始作早餐。
他老婆起床,看到富翁在做早餐,大吃一驚,因為他們明明有很多傭人,
富翁根本不用自己作早餐啊。 富翁把早餐端上桌,老婆吃了一口,突然眼眶泛紅,
然後笑了起來,「親愛的,你還記得我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沒有錢,
你都會作早餐,我們就是吃這樣的簡單早餐喔。」 這時候,富翁突然發現,
老婆的笑容好美,一早起來的她雖然沒有化妝,笑容卻美的讓人心動,
富翁突然明白,這幾年來他從來沒有好好陪過他的妻子,都忘記她真正開心的模樣了。
於是,富翁得到了第一個真心笑容。

接著富翁回到公司,他決定要把第二個真心笑容,交付給跟他一個非常信任的部屬,
於是富翁把部屬叫了過來,對他說:「我決定要升你的官,讓你當副總裁,
然後給你股票和獎金.」
部屬非常驚喜,臉上堆欣,對富翁連連感謝,
可是,富翁卻發現那部屬的笑容還不是真心的笑容。
富翁後來又開了很多優渥的條件,給了更多的獎金和股票,可是部屬雖然高興,
富翁還是沒看到他的真心笑容,
時間又過了三天,直到第七天的早上,富翁把部屬叫了過來,遞給部屬一張假單還有五張機票。
「你為我賣命這麼久,我才發現沒有讓你好好的放假陪家人,我給你一個月的長假,
這是五張到夏威夷機票,帶你的老婆和孩子一起去玩吧!」
部屬先是吃驚,然後臉上嚴肅的表情慢慢變了,變得柔和而溫暖,
一個笑容在他了臉上綻放開,那是很輕鬆很輕鬆的笑,淺淺的微笑,
但是讓人一看就覺得很舒服。「是啊,我真的好久好久沒有跟孩子去玩了,
他們都快認不得這個老爸了!」
富翁鬆了一口氣,原來這才是部屬真心想要的,這是第二個真心笑容。

可是好不容易得到第二個真心笑容,時間卻已經剩下不到一天了.
富翁想了想,覺得時間已經來不及了,無論是老婆或是部屬,都花去他太多時間了,
看樣子,他註定要下地獄了。 想到要下地獄,富翁有點難過,
他決定脫下西裝到外頭走走,對日理萬機的富翁來說,這樣一個人四處閒晃的經驗,
幾乎是不可能的!平常他出門一定是坐高級的賓士車,身邊一堆保鏢,
手邊總是有著處理不完的公文,真的沒什麼機會一個人在台北街頭慢慢走。
富翁想說,反正再過幾個小時,他就要被死神抓去地獄了,所以他也不想掙扎了,
只是在路上悠閒的走著。走著走著,富翁突然看到了一個小女孩蹲在路邊哭,
而周圍的路人卻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幫助她,富翁想說,反正我也沒多少時間好活了,
就幫幫小女孩好了。
於是,富翁把小女孩帶去警局,做了記錄,等小女孩的父母親來接她,在等待的這段時間,
富翁一直看著時間,他心裡是有點焦急的,因為離死神來接他的時間越來越近了,
而他卻只能枯坐在警局中。
後來富翁就一直陪著小女孩,直到小女孩的父母終於趕來,三個人哭了起來,抱成一團,
富翁看著這一幕,突然感到一陣打從心裡升起的溫暖,啊!原來單純的幫助別人,
是這麼美好的一件事啊!

然後,他看到了死神出現在警察局。富翁嘆了一口氣,知道自己要被抓去地獄了。
他伸出雙手,準備讓死神銬上手銬。
可是,死神卻意外的搖了搖頭,「你不是要跟我去地獄,你可以上天堂了。」
富翁睜大眼睛,他不懂。「第三個真心笑容。」
死神拿出了一面鏡子,放在富翁的面前說「其實老早就出現了。」
富翁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原本嚴肅繃緊的表情,竟然整個鬆開了,
一雙殘酷的眼睛變得像小孩般清澈,最重要的是,他的嘴角竟然不知不覺微微上揚著,
彷彿不是一個掌握大權的總裁,而是一個親切慈祥的老人。
「原來,第三個真心笑容是我自己....」

我們總是太忙,忙的時候會忽略身邊很簡單的人、事、物,有時候反而會以"事"為本。
加油噢!夥伴們。